找到相关内容863篇,用时6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唯识宗是怎样修持?

    唯识宗是怎样修持?  问:唯识宗是怎样修持,以及临终后如何归宿,是否亦生极乐世界?(顾凤英)  答:唯识修持,只是作观,说来极其复杂。首先明五法三自性之理,其三自性为‘遍计所执’,‘’,‘圆成...之观法;四曰隐劣显胜,此乃心所相对之观法;五曰遣相归性,此乃事理相对之观法,至此已极,前四重为舍遣‘遍计所执’,使归于‘’观,后一重为舍遣‘’,而证得‘圆成实观’,圆成即真如异名,亦即大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2468380.html
  • 了别与显现

      能相,实应译为性相,以区别于相“mtshanmar,;后者韩先生译为所相,应译为相)可概括为三自相,或三自性,即遍计所执性、性、圆成实性。其中性在唯识学中即是唯识性;遍计所执性即于性上的增损执着;圆成实性即于性上究竟远离遍计所执者,是真实法性。   按照此理论,由遍计所执性的颠倒执着,凡夫惑造业,沉沦于生死轮回的苦海;由自性,修行者可远离遍计所执性...

    周贵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2069533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唐代玄奘是传译瑜伽学派的,真谛也是传译瑜伽学派的,对比之下,他们译传瑜伽学有什么不同?

    唐灵润)归纳有十四义不同。如旧译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新译则认为有一分无性(佛性)有情;旧译认为佛果理智不二,新译则认为理智各别(即分断、智二果);旧译于三性中遍计所执及二性俱遮,新译唯遮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教常识问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7151610828.html
  • 关于空与有的问题

    是胜义有。  “不了义”就是不符合佛教基本原理的意思。因为佛教主张缘生性空,胜义谛中不应该实有自相或自性,所以依照中观派的眼光来看,唯识论师说上离遍计执即圆成实,并许为胜义有,是不符合佛陀说法的...非有,空识非无. 离有离无, 契于中道,此遣所执(遍计所执性),存余二性(性,圆成实性)。《掌珍论》云:……因缘力所生眼等,世俗谛摄, 自性是有, 不同空华全无有物,但就真性,立之为空。此存世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51743051.html
  • 韩镜清老居士功在千秋

    就是证明根本没有所;所不存在,能也就不存在了。慈氏学的核心理论三性,实质上就是在讲能所关系。理解三性的关键,是区分清楚性和遍计所执性:性就是能进行分别活动的心识,遍计所执性就是心识所分别出来的一切法。性是缘起有,但未证空性的凡夫感知不到能分别的识本身;而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性,必须彻底空掉,才能亲证空性,从而以后得智现证依性的真实面目。这个道理韩老概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0647430.html
  • 纪念韩镜清教授:韩老居士功在千秋

    性和遍计所执性:性就是能进行分别活动的心识,遍计所执性就是心识所分别出来的一切法。性是缘起有,但未证空性的凡夫感知不到能分别的识本身;而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根本不存在的遍计所执性...离言境界中的性,现在又在意识所分别出来的遍计所执性中,假立了一个表述能分别识的名言相。我们凡夫只能感知到这个名言相,而感知不到真正的能分别识本身,也就是说,凡夫感知不到实际存在的能分别识的真正自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51257598.html
  • 重庆缙云山举行第二届慈氏学学术研讨会(图)

    希望佛学者实践佛教的教义,担负弘扬缙云山唯识学的责任。其次,惟贤长老还就研讨会讨论主题“凡夫能否见依”发表了看法,说,一般的凡夫,不可能现量见到。但是,如果能够皈依三宝,信仰因果,经过信... 研讨会开幕式 惟贤长老讲话 正刚法师主持开幕式(左) 研讨会现场 2009年8月16日至21日,第二届慈氏学学术研讨会在重庆缙云山举行,研讨会主题为“凡夫能否见依”。 中国佛教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资讯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9/11313290091.html
  • 唯识学九大要义

    审视。世界虽然复杂,但若通过三性观察,一切将变得简单明了。所谓三性,即遍计所执性、性、圆成实性。三性的理论,基本统摄了整个唯识学的理论体系,甚至可以说,统摄着整个大乘佛法。太虚大师曾撰写《佛法总...、圆成实性。故此宗说三性,遍计固遍计,、圆成也是遍计。唯识宗最扩大而缩小余二性,以佛果有为无漏及遍计执之所遍计都摄入,唯以能遍计而的能所执为遍计执,无为体为真如。故此宗说三性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03454279.html
  • 略论唯识学之空观

    明了「万法唯识」因待缘生,反复闻思修习如实知见,正闻熏习使解性赖耶开始活动。无漏种子之力渐增,待至遍计执的种子尽离染污性,而达至「转识成智」,也就是空人我法二执,以此二空即显证圆成实。 ...熏习使解性赖耶开始活动。无漏种子之力渐增,待至遍计执的种子尽离染污性,而达至「转识成智」,也就是空人我法二执,以此二空即显证圆成实。   遍计所执性是指能知之心(第六及第七识)对所知之境周遍计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2961038.html
  • 霍韬晦《有与空》

    面对实践上的问题。于是唯识宗从经验立场开始,把存在分解为三个层次,这就是三自性︰(1)遍计所执自性(pari-kalpa-svabha^va),(2)自性(paratan-tra-svabha^...二重存在为自性。这是冒过经验层以讨论客观存有的构造,不必通过主体活动的分析。虽然,唯识家的自性的内容,仍然通过主体(阿赖耶识)所摄持的功能(种子)待缘而现行的方式来说明,但这种主体观念,...

    霍韬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3649689.html